十一年前,VMware 上市不久,意气风发。而今,VMware 结束独立运营,被博通收购,成为博通的一个部门。
十多年来,IT 行业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转折点,不写一些东西似乎有点可惜。我想我作为一个在大学期间就使用 VMware Workstation, 而后加入 VMware ,经历了从 2013 年到 2024 年十一年多,并且一直在一线接触客户的员工。应该有资格谈谈自己的体会。 :)
在此申明一下:这篇文章,不是内幕揭秘,也没有任何瓜可以吃,当然,更不是批评和抱怨。只是想从一线员工的角度,聊聊这些年 IT 行业的技术趋势,以及VMware 到底做对了什么,又错过了什么。 如果大家读过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我想我大概就是希望模仿吴军老师的风格,写一些东西。其中的内容可能会比较主观,甚至是个人的偏见,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您有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或者私信讨论。
如果您是一个 IT 基础设施领域的从业者,我想您可以,以 VMware 为线索,看看这些年 IT 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浪潮。如果您和 VMware 有合作,那也可以更好的了解这家公司。
虽然我并没有经历 VMware 的早期,但为了大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还是想从头说起。今天我们谈谈 VMware 的发家史。:)
VMware 的创立与 VMware Workstation 的发布
VMware 创立于 1998 年(哦,那年我刚上大学)。按照公司官方材料的说法,五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技术专家为了 “更好的计算方式”,创立了这家公司。当时,提供的第一个产品就是现在很多人依然在使用的 VMware Workstation。 这个产品安装在个人 PC 上面,可以在 PC 的 Windows 操作系统上面,创建新的虚拟机,而且可以是 Linux 操作系统。这个技术很酷,所以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个为了有趣的技术,而开创的公司。当时,没有人知道后面发生的云计算的故事。
VMware Workstation 的技术很酷,但是使用的场景是比较有限的。
由于大部分 PC 都是安装的 Windows 操作系统,而对于一些企业的程序员,他们需要在 Linux 操作系统上面做一些应用开发,可能还需要切换不同的 Linux 版本。我毕业之后,在 IBM 做开发的时候,就经常需要干这样的事情,尽管这已经是 VMware 创业好些年之后了。VMware Workstation 给开发者提供了便利性。
另外,还有一些用户在 Windows PC 上面虚拟出一个 Linux,用来学习 Linux 操作系统的管理和使用,或者在上面做一些实验。 当年我在大学期间,就是用 VMware Workstion 虚拟出 Linux 操作系统,然后做课程的大作业的。:) 事实上,VMware早期的大部分用户就是大学。
这个市场其实并不大。是的。在一台 PC 上运行多个虚拟机,听上去就是很技术的事情。但是正是这些早期客户,帮助 VMware 度过了创立的头几年,这对于 VMware 非常重要。
顺便提一下,当年的 VMware 其实是有一个竞争对手的 —— Connectix。他们的产品叫 Virtual PC,和 VMware Workstation 功能非常类似。可能很少有人听说过这家公司,因为他们在 2003 年就被微软收购了。后来微软就用 Hpyer-V 替代了 Virtual PC,当然那是 2011 年以后的事情了。Virtua PC 产品易用性很好。我在大学念书的时候,也使用过一段时间。从后视镜来看,显然独立发展的 VMware 发展的更好。
VMware ESXi/vCenter 的发布
VMware ESXi 将虚拟机技术从个人 PC 迁移到了 x86 服务器上。这不仅是技术的变化,而是整个用户群体的变化,是非常本质的变化。 同时,ESXi 也为未来 VMware 成为一个 IT 基础设施的领导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技术上看,ESXi 阶段的虚拟化有以下特点:
基于裸机部署,不依赖于宿主机操作系统。 这与当前的其他虚拟化技术,比如 KVM、VirtualBox、Hyper-V 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 2005 年左右, Intel 和 AMD 分别在 CPU 硬件层面支持虚拟化技术。 相对于原先的基于软件的虚拟化技术,虚拟机的性能大幅提升,虚拟化平台本身的额外开销也大大降低。
有了 ESXi 之后,用户更有信心将企业应用运行在虚拟化平台之上,最开始是应用服务器,后来有了数据库等更加重要的应用。而在企业里面,原来的 x86 服务器 CPU 使用效率本来就不高,而且按照摩尔定律,单个 CPU 的能力还在不断提升。通过虚拟化整合,用户可以大大减少 x86 服务器的数量。
同时,vCenter 的发布,使得原来的单服务器虚拟化变成为了集群管理。这时候出现了令业界 “大为震撼” 的 vMotion 和 HA 功能。 vMotion 技术可以将虚拟机从一台物理服务器迁移到另一台服务器服务器,而整个过程不用停机。而 HA 技术,则可以在物理服务器宕机的时候,自动的将上面的虚拟机,切换到集群内的其他物理服务器上。虽然会有停机,但是时间已经很短;而且如果应用可以自行启动,原则上,恢复的过程是自动化的。 虽然 vCenter 后来推出了很多的丰富的功能,但是这两个功能仍然是最常用、最核心的功能。
从用户和商业模式上看,相对于前一个阶段, VMware 在业务层面,也有如下变化:
vSphere 使得 VMware 最大的用户群体,从之前“技术粉丝”,变成了“企业的 IT 基础设施部门”。 支撑的应用也变成了企业应用。这可是大得多的一个市场。 企业 IT 基础设施部门,能够拿到多得多的预算。而且,这部分预算就是从原来的 x86 服务器的预算中抢过来的。有人帮你做预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在之后的 vSAN 产品的描述中,我们会再次提到这样的模式。
从 VMware 公司的发展角度,vSphere 使得 VMware 成功的从一个初创公司,跨越了最初的发展鸿沟,能够在行业立足。
被 EMC 收购,以及 VCE 联盟的成立
VMware 在 2004 年被 EMC 收购。EMC 当时的当家人是 Joe Tucci。收购之后的 VMware 并没有成为 EMC 的一个部门,而是依然保持独立运营。这样的模式保证了 VMware 发展的独立性,包括和各家硬件厂商合作的自由。Joe Tucci 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
在 2009 年, VMware、Cisco、EMC 三家公司成立 VCE 联盟,并且推出了 vBlock 这样一体化交付的产品。VCE 的成立既是商业上的成功,也是技术上的必然。 因为彼时,VMware vSphere 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需要依赖于磁盘阵列,而存储正是 EMC 的强势领域。至于网络部门,因为虚拟机将网络的边界从外部的交换机改到了 ESXi 上面的虚拟交换机,所以和 Cisco 的合作显得顺理成章。Cisco 甚至还专门为 VMware 开发了 Nexus 1000V 这样的虚拟交换机软件产品。
虽然 vBlock 这样的一体化交付产品,费用高昂,并不适合中小型企业,但是这样的理念和销售层面的合作,切实为 VMware 打开了市场。在当时, EMC、Cisco 和 VMware 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都是领导者, 这样的高端组合,对于不差钱的用户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云计算的风口 与 2008 年金融危机
2006 年 AWS 的 S3 和 EC2 服务正式上线。彼时还是公有云的发展初期,其稳定性和信任度仍然无法被绝大部分企业用户接受。所以,企业的绝大部分 IT 预算依然在自己的数据中心。以 IBM、HP 等为首的传统 IT 巨头,也需要一些新的理念来保持业绩的增长。云计算显然是一个很好的风口。
市场方面, 有 AWS 和 Google 在大声的吆喝云计算;用户方面,用户一方面希望能够所有创新,一方面又不放心公有云;厂商方面,IBM、HP 这些 IT 巨头的生意显然在本地数据中心,他们有一堆的硬件和软件需要售卖。所以私有云成为了一拍即合的市场共识,可谓是实实在在的生意和利润。而虚拟化成为了云计算的基石。
彼时,企业级虚拟化的产品,除了 VMware 之外,还有 Xen 和 KVM。Xen 和 KVM 都是基于 Linux 的虚拟化技术,并且都是开源软件。从技术成熟度来看, VMware 显然远远超过 Xen 和 KVM。 当时的微软似乎并没有发力 Hyper-V, 可能也是因为微软更加关注的还是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云计算的风口将 VMware 吹了起来。不管是哪家大厂做云计算的项目,似乎 VMware 都会在里面分到一杯羹。 VMware 的客户群(Installed Base)迅速的扩展。 这为以后 VMware 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8 年发生了金融危机。在那个时间段,企业大幅削减 IT 预算。而 VMware 可以帮他们提高服务器资源的使用效率,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之下,可以运行更多的应用。在 2008 年左右,IBM 和 HP 都出现了营收的负增长,但是 VMware 却保持了正增长,并且客户数量大幅增加。
你可以说,VMware 恰好赶上了云计算的风口,2008 金融危机又推了一把。 但是,VMware 产品的质量绝对功不可没。 这也是 VMware 一直以来的立身之本。以至于很多年之后,很多客户都亲口告诉我, 他们非常信任 VMware 的产品质量。
那随着“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 理念的流行,以及 vSAN、NSX 产品的发布, VMware 正式成为 IT 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导者。
vSphere 通过计算虚拟化实现了计算资源的池化。但是,VMware 认为这些是不够的。在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领域,还有两类重要资源:存储和网络。在行业当中,当时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发生:“SDN 概念的流行” 和 “Nutanix 的成立”。
VMware 在 SDN 领域的愿景
VMware 收购 Nicira,以及 NSX 产品的成熟
2012 年,VMware 和 Cisco 竞购一家硅谷的 SDN 创业公司 - Nicira,并最终 VMware 以更高的溢价将 Nicira 收入麾下。Nicira 的产品经过大量的重构,成为了后来的 VMware NSX。
VMware 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进入数据中心网络领域。VMware 希望通过 NSX 软件实现高级的网络功能,从而将交换机硬件设备简化,并使之同质化。这样,可以大幅降低用户采购交换机硬件的成本,VMware 可以分走用户大部分的网络预算。
非常容易理解,在 VMware 收购 Nicira 之后,Cisco 和 VMware 在 VCE 联盟中的甜蜜合作宣布结束,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
作为战略,NSX 产品在 VMware 受到空前的重视。VMware 投入大量的资源,对 Nicira 产品进行了重写。NSX 最初的几个版本成熟度并不高。但是随着产品的版本迭代,在后期,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无论从稳定性还是功能,NSX 都是非常成功的产品。
然而,从商业的角度来看,NSX 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吗?
从 VMware 最初的商业野心来看,NSX 似乎并没有帮助 VMware 实现战略目标。用户的网络部门依然在采购中高端的交换机,而且网络设备厂商也在推广自己的硬件 SDN 产品。
但我认为这并不完全是 VMware 的问题,而是业界对于 SDN 的期待过高。SDN 的理念在公有云平台得到了最好的实践,但是在企业市场,SDN 更像是原有网络厂商的产品升级。传统的企业用户,对于网络的灵活性、高扩展性、可编程性等方面,并没有特别强烈的需求。相反,传统企业的保守性在网络层面,体现更为明显。
尽管如此,我依然认为 NSX 是一个成功的产品。 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NSX 的分布式防火墙功能受到非常多用户的喜爱,通过分布式防火墙,用户可以在虚拟化环境中,很容易的实现网络微分段。 在数据中心容灾场景,通过 NSX Federation 功能可以方便的实现跨数据中心的大二层网络;相比于硬件方案,NSX 的成本更低、兼容性更好。 在 NSX 逐渐成熟稳定之后,对于虚拟化比例比较高的用户,采用 NSX 还是可以方便网络运维的。毕竟,虽然你觉得并不需要 SDN 功能,但是如果 NSX 部署之后,很稳定,日常运维比之前更加方便,那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费用,很多用户采购 NSX 最初的目的虽然只是分布式防火墙,但是 NSX 的每个版本都包含了交换路由功能。所以,用户并不会因此增加额外的软件授权成本。
vSAN 是除了 vSphere 之外,商业上最为成功的产品
在谈 vSAN 之前,我首先要讲:Nutanix 是一家值得尊敬的公司。Nutanix 在软件定义的存储和超融合架构层面的创新,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其创新力可以和 vSphere 相类比。
VMware 看到 Nutanix 的成功之后,迅速跟进,很快发布了竞争产品 vSAN。vSAN 的营收迅速增长,很快成为了 VMware 公司最赚钱的产品之一。
vSAN 成功的商业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有一个小伙伴(Nutanix)一起鼓吹超融合市场。这使得 “超融合” 技术方向逐步成为业界共识。 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 有人帮你做预算。这个人就是所有的存储厂商,超融合的预算原本都是磁盘阵列的预算。 巨量的 vSphere 用户群和优秀的口碑。超融合本来就是将虚拟化和存储进行融合,所以,巨量的 vSphere 用户群都成为了 VMware 的潜在客户。
虽然 VMware 不是这个领域吃螃蟹的公司,但是能够迅速跟进,并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快速的获得发展。 其决策力和执行力,当属一流。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的野心
在拥有了 vSAN 和 NSX 之后,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SDDC)的概念得以落地。这也呼应了 2011 年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SDDC 概念虽然得以落地,但是这些产品的部署和运维却并不容易,特别是 NSX。 其实 VMware 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早在 2015 年,就发布了 VMware Validated Design(VVD)。VVD 本质上就是一个最佳实践文档。VMware 通过 VVD 给出最佳实践,规范 SDDC 整体方案的部署。
VMware 随后在 2016年,就发布了基于 VVD 最佳实践的产品 VMware Cloud Foundation(VCF)。VCF 通过 SDDC Manager 这个组件,规范化了整个 SDDC 软件平台的安装部署,扩展和版本升级。希望帮助用户在本地数据中心提供类似于公有云的 IT 基础设施服务。具体请参考之前的文章《VMware Cloud Foundation 不是一个产品组合》。
从战略上看,VVD 和 VCF 是非常有意义的发布。 VMware 有很多有前瞻性的客户,他们希望通过 SDDC 提升私有云基础设施的交付水平,并且他们也信任 VMware。VMware 也有一批粉丝客户,他们虽然并没有强烈的业务需求,但是他们仍然愿意尝试新的技术,他们主动去说服他们的领导层,投入一笔预算来尝试。这些用户的成功对于 VMware 至关重要。他们一方面可以成为 VMware 的案例,另一方面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帮助 VMware 提升产品质量。同时,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VMware 可以均摊研发成本,这样可以被更多的用户采用。 但是 VMware,你总不能让你的用户在帮助你,同时还要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费劲的完成部署,并且承担错误配置可能导致的故障风险吧?
那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在执行层面成功了吗?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这个问题留给后人回答吧。
小结
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以及随后 vSAN、NSX的发布,是 VMware 发展历史上的最为高光的时刻。 在那几年的 VMware 的用户大会上,场面热闹非凡,参会者络绎不绝,便是最好的证明。
但是 IT 行业技术的变革从来没有停止过,几乎没有什么 IT 企业能够一直站在创新的巅峰。随后,VMware 遇到了猛烈的冲击,包括 “公有云” 和 “容器技术” 。
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SDDC)以及 vSAN 和 NSX 产品的发布,将 VMware 带到了创新的浪潮之巅。 但是,业界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趋势:1. 公有云的成熟,2. 容器技术的兴起。 这两个技术,本质上都是要将应用从 VMware 平台迁移走,对 VMware 来说是赤裸裸的正面冲击。
由于这两点非常重要,我们分成两篇文章讲解。本文主要讲述公有云部分。
VMware 失败的尝试,以及重新的定位
云计算的理念是 “像水和电一样使用计算资源”。显然公有云更加符合这一理念。随着公有云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用户将应用迁移到了公有云,特别是在人力成本高昂的欧美地区。
VMware 并非忽略了这一趋势。事实上,早在 2013 年,VMware 就推出了自己的公有云服务 vCloud Air。 vCloud Air 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优势,比如可以很方便的实现私有数据中心到云上的扩展。基于 vCloud Air 的数据中心容灾解决方案也颇具特色。但是,在 AWS、微软 Azure 和 Google Cloud 的强大竞争压力下,vCloud Air 几乎无法获得增长。2017 年,VMware 将 vCloud Air 出售给了法国云服务提供商 OVH。这标志着,VMware 在独立运营公有云服务尝试的终结。
但是,VMware 并未放弃公有云。其实,VMware 在 2016 年就与 AWS 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出了 VMware Cloud on AWS。 其合作的核心就是:VMware 可以在 AWS 的数据中心运营一个基于 AWS 硬件和 VMware 软件技术栈的 IT 基础设施服务。
当时,这样的合作令业界大为吃惊。这两个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还能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但这正是商业利益的最好诠释。
在 AWS 看来,在很多用户全面上云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传统(legacy)的应用,由于原生云虚拟机和 vSphere 在很多特性方面的不同,这些应用迁移到原生云虚拟机上,非常的困难,或者风险很大,所以 VMware Cloud on AWS 无疑是非常好的补充。 在 VMware 看来,VMware 无法阻止用户的云迁移,但是如果能够保留一些 VMware 的份额,这显然要比什么都拿不到要强很多。而且对于大部分传统用户来说,其业务和应用的转型需要时间,所以有可能这些基于传统架构的应用会长时间运行在 VMware Cloud on AWS 上面。
VMware Cloud on AWS 的成功,被快速复制到了其他的公有云服务商,包括 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Oracle Cloud、IBM Cloud,阿里云等。不过他们的运行模式有所不同,主要是由公有云服务商自己运营。
VMware 没能成为公有云巨头,是一件值得惋惜的事情吗?
业界之前有一些文章,对 VMware 拥有最好的虚拟化技术,却没能成为公有云巨头,表示惋惜。并且认为这是 VMware 没能坚持投入,以及在执行层面的失误导致的。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VMware 注定不可能成为公有云巨头,及时止损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我们看一下当前公有云成功者的共同特点,我们主要分析亚马逊、微软和谷歌。
自己的互联网应用:亚马逊的电商平台、微软的 Office 365、谷歌的搜索、安卓服务、youtube等等,这些应用都是最初的公有云平台的用户,支撑了发展初期的云计算业务。 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他们有庞大的现金流,以及现有业务的巨额利润来反哺云计算业务。他们都能够承受长时间的烧钱。 庞大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全球网络布局:公有云巨头早就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数据中心网络。这些数据中心分布在多个地区和国家,提供低延迟、高可用性的服务。而这些基础设施是云服务的基础。
上面三个条件,都是 VMware 没有的。VMware 只有优秀的虚拟化平台。但是这点优势,相对于公有云的整体发展来说,其实是微不足道的。VMware 注定无法成为公有云巨头。因此,我并不觉得惋惜,相反,我觉得 VMware 之后的重新定位,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小结
我们从后视镜可以得到上面的分析,但是当时能够实现如此灵活的战略调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总的来说,VMware 面对公有云的冲击,整体表现不错。我要为这段时间 VMware 的 CEO Pat Gelsinger 鼓掌。
如今,公有云在经过快速增长之后,盘子已经很大,增长速度已经放缓。我们也看到不少的用户 “下云” 的案例。我们已经很少听到 “公有云即将统治一切” 类似的言论。公有云和私有云形成了事实上的平衡,各有自己的优势。 随着 IT 市场整体的增长,公有云和私有云厂商都将获得不错的业绩增长。
推荐本站淘宝优惠价购买喜欢的宝贝:
本文链接:https://hqyman.cn/post/6908.html 非本站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原创文章需保留本站地址!
休息一下~~